一般人主要獲得維他命D的途徑就是曬太陽,但不是說早上起來在太陽下露個臉、下午去外面散散步就好了,必須要曝曬在波長290nm~315nm之間的陽光下(這裡指的是UVB),皮膚才能將陽光轉換成維他命D,這通常是曬正午的陽光才有辦法吸收到的波長。
一般來說只要每天曬十到十五分鐘,就可以補充一定份量的維他命D!
可是曬三十分鐘轉換的維他命D濃度,不會比曬十五分鐘多更多。
因為一旦曬超過十五分鐘,陽光就會破壞皮下轉換好的維他命D。
所以每天曬十到十五分鐘即可,多曬是無益的。
不過實際曬多久,要看你所在地區的緯度和空氣品質而定。
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千萬要注意!
在臺灣,尤其是中南部,幾乎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中午的紫外線都達到過量級或危險級。你的皮膚只要沒有做好防曬,直接在大太陽底下曬超過二十分鐘就很容易曬傷,也會很快衰老,長期這樣做,還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那麼,像臺灣日曬這麼充足的地方,我們還需要為了合成維他命D而特地去曬太陽嗎?其實,我覺得凡事過猶不及,不要防曬過了頭,反而沒吸收到太陽賜予的寶貴營養素;但也不要曬過頭,傷到皮膚,加速皮膚老化的速度。
另外要跟各位強調,每天曬十五分鐘太陽,人體內的維他命D大概只足夠保骨本而已。
根據這幾年的研究顯示,如果想達到抗癌的濃度,光曬陽光是不夠的。
因為不管再怎麼曬,體內維他命D的濃度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所以多曬真的無益,還是得靠口服的維他命D來補充,才能充分發揮維他命D的功用。
為何不容易透過日曬獲得足夠的維他命D?
●關鍵在於「角度」
因為地球的赤道跟太陽的黃道並未重合,之間有大約23.4˚ 的夾角,所以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陽光角度就會不同。日照角度比較低的時候,陽光穿過大氣層的路徑比較長,能夠產生維他命D的紫外線UVB被隔絕掉許多(特別是有效波長290~315段無法順利抵達地球),自然效果不彰。因此,早上和下午曬太陽,生成維他命D的效率都不好,要中午才可以。
●不要忽視空汙的影響
近年由於大氣層遭到汙染的程度日益嚴重,空氣中懸浮粒子超出想像的複雜。
這種情況不只損害呼吸系統,連帶也嚴重阻斷了重要的UVB光線,造成皮膚很難吸收有效的UVB,再轉化成維他命D。
●有效吸收時間為15分鐘
經常有人問我如果他不怕曬黑,拚命曬四個小時以上,是不是就不會缺乏維他命D?
很抱歉,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從研究發現,就算是正午,你曬的是UVB波長最足夠的陽光,只要曝曬超過15分鐘之後,陽光就會把皮膚底下已生成的維他命D轉化成其他的物質,然後代謝掉。
所以並不是陽光曬愈久,生成的維他命D就愈多,和「活愈久、領愈多」的保險觀念不一樣!
我們曬太陽的時間剛剛好即可,多曬無益,這點必須再說一次,因為很重要!
北歐由於日照角度的關係,每到冬季人體幾乎無法以自然的方式獲得維他命D。
因此瑞典食品管理局直接建議,孩童及成人每日補充10微克(約400 IU)的維他命D,超過75歲的老人則增加為800 IU。
而英國長年陰溼多霧,當地政府更透過獨立營養科學指導委員會建議民眾,秋冬兩季應直接補充10毫克(約4萬IU)的維他命D。
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分為三種
1.紫外線A(UVA):占紫外線的95%,波長最長,約320~400 nm。
紫外線A可以進入人體的真皮層,造成曬黑、曬傷、失去膠原蛋白、產生皺紋,影響免疫系統及黑色素細胞,而且可能是黑色素瘤形成的原因。
2.紫外線B(UVB):波長約280~320 nm,只有不到2%可到達地球表面。
紫外線B則會在人體表皮層被DNA和蛋白質吸收,造成曬傷、脫皮、曬黑。但紫外線B與皮膚合成維他命D有關;皮膚吸收紫外線B之後,可將維他命D前驅物轉換成維他命D,經血液運送到肝臟和腎臟進一步被活化,發揮生理作用。
3.紫外線C(UVC):波長100~280 nm,大部分被高層的臭氧吸收。
如果人接受長期或高強度的紫外線C照射,就會引起皮膚癌,一般常見於生物實驗室或餐廳廚房用的紫外線殺菌箱中。
說到防曬措施,除了使用衣物遮蔽之外,市面上的防曬產品更是五花八門。
大家選購防曬產品時,可注意防曬產品所標示的「PA++」和「SPF40」等指標,這代表該產品對抗紫外線α波(波長較長,能到達皮膚深處,主要是紫外線A)和β波(波長較短但能量強,主要是紫外線B)的效果。
因此接在PA後面的+愈多、SPF後面的數字愈大,即代表對抗紫外線的效果愈好。
如果在太陽光底下曝曬太久,則需要每隔兩至三小時補擦一次防曬劑,才能盡量遠離過量的紫外線,避免肌膚細胞受到嚴重破壞、加速肌膚老化或增加皮膚癌生成的風險。
詳情可至生命說的臉書官方粉絲團諮詢: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lktw/(生命說科減-唯一認證帳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