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你不妨試試看用手按壓自己的手臂,或是將手指碰在一起,是不是跟別人碰觸你的時候感覺很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當別人要碰觸我們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碰到自己,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改變觸摸的方式,相較於「自摸」會有更多驚喜;換言之沒有驚喜感,我們也就很難搔癢自己。

而最近瑞典林雪平大學 (Linköping University) 的一項新研究表示,這癢和不癢間原來藏有更多的學問。

 

自己摸 vs. 他人碰,大腦解讀不一樣

 

觸覺是人類認識他人的第一種方式。早在出生之前,胎兒便能感受到母親的子宮內部。而在成長過程中,觸覺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如:握手、懷抱嬰兒、彼此觸碰等等。

雖然人際間的碰觸十分重要,但在面對社交觸摸與自我觸摸時,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的強度與速度是不同的。

而這次所要介紹的研究,便是想要深入探討:在自我接觸以及接觸他人時,人類的大腦皮質與脊髓的處理差異

 

到底有何不同?讓三種實驗來解密!

 

為了解人類的大腦與神經系統處理不同觸摸時的狀態,Rebecca Böhme 與其研究團隊,針對不同受試者進行三項試驗。

第一次試驗,研究人員將受試者送進 MRI 中,觀察受試者們在面對自我觸摸以及他人觸摸時,腦部神經分別產生了什麼反應,並將結果相互比較。

第二次試驗,研究員請受試者用手觸摸自己的手臂,同時用塑膠細絲碰觸受試者手臂皮膚。

同時接受兩種觸碰的狀況下,他們會詢問受試者的感受,包括:有感覺到塑膠細絲嗎?是手感受到的觸摸較明顯?還是手臂感受到的被觸摸感較明顯?

第三次試驗,研究人員在受試者拇指上擺放電極 (electrode),用以追蹤自我與他人觸摸時,大腦的處理速度。

 

 

與自我認知息息相關,你的大腦用觸覺區分人我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結果並不意外,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大腦在處理兩者訊息時的差異程度相當極端,這與研究團隊預期的有所不同。

他們在 MRI 中觀察到:自我觸摸時,大腦中的島葉 (insula)、杏仁核 (amygdala)、海馬旁迴 (parahippocampal gyrus)、前額葉 (prefrontal areas) 等區域未被活化。

可以看出來,當大腦在處理他人觸碰時,腦部被激活的範圍較大。

 

這項研究讓人了解,原來我們的大腦,清楚地知道他人與自我觸摸的差異,並會以不同區域處理兩種不同的接觸方式。「我」(me) 以及「非我」(not me) 對於大腦而言,是由觸覺定義。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實驗結果都相同,有些思覺失調症或是自閉症的患者,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自我接觸的觸覺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表明,觸覺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這項研究結果對於自閉症、思覺失調症及情緒不穩定的病人,提供了研究基礎。而針對社交障礙及他人與自我歧視等狀況,也提供了新的研究參考方向。

Rebecca Böhme 表示:「未來更多的研究了解大腦與觸覺的關係,將有助於讓人們了解自己的狀況,並提高生活品質。」

 

 

 

詳情可至生命說的臉書官方粉絲團諮詢:

https://www.facebook.com/lifetalktw/(生命說科減-唯一認證帳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fetalktw 的頭像
    lifetalktw

    生命說科學減脂系統 (官方唯一認證)

    lifetalk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