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死亡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停止呼吸。
健康的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有人二十多天不進食仍然可以活下來,甚至十天、八天不飲水也能維持生命。
但沒有一個人五分鐘不呼吸還能活下來。
在呼吸系統停滯的那一刻,生命即將終結。
對人體來說呼吸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
今天編編就帶你全面認識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運作及對於人體的重要意義。
提升科學認知,從掌握健康常識開始!
01 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在臨床上將鼻腔、咽、喉叫做上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稱為下呼吸道,呼吸道壁內有骨或軟骨支持以保證氣流暢通,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鼻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在呼吸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是防止呼吸系統疾患的第一道防線,它的作用有三點:
鼻毛:鼻毛可以阻擋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使人體得以吸入過濾了的較為乾淨的空氣。同時鼻內纖毛的作用,還可使部分細菌隨黏液進入胃內,用胃酸來殺死細菌;
黏膜:可以分泌黏液,能阻擋和黏住吸入的灰塵和細菌,鼻腔內的黏液還能殺滅一些細菌並能清潔、濕潤吸進來的空氣;
毛細血管:對吸入的空氣進行預熱,使到達肺部的氣體變得溫暖。
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呼吸和發音,調節中耳氣壓功能。此外,咽部的扁桃體有吞噬細菌、產生免疫抗體、產生淋巴細胞等功能,是呼吸道的“衛士”。
咽既屬於呼吸系統,又屬於消化系統,呼吸和吞嚥食物不能同時進行。
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 “食不言”的意思是吃東西時不要大聲說笑,因為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道,氣管在前、食管在後,氣體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條不紊,這就要歸功於會厭軟骨。人們吞嚥食物時,喉上升,會厭軟骨向後傾斜,將喉門蓋住,食物順利進入食管。下嚥動作完成以後,會厭軟骨又恢復直立狀態,以便進行呼吸。倘若吃飯時談笑風生就會使會厭軟骨來不及向後傾斜,不能及時將喉門蓋住,從而導致食物“嗆”入氣管的事故發生。
喉的主要功能是,喉部為正常呼吸必經之路,又是重要的發音器官。喉部對吸入的空氣還有加溫及濕潤的作用,並有屏氣功能和對心血管反射功能。
屬於呼吸道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氣管,其下端分成左右支氣管,分別通向左肺、右肺、支氣管在肺葉中一再分支成為各級支氣管,越分越細,越分管壁越薄。
氣管的黏膜上有腺細胞,腺細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氣管內濕潤,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當黏膜上的纖毛向喉部擺動時,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形成痰,因此氣管內壁有黏膜、內表面有纖毛。
總歸來說呼吸道內表面有纖毛能阻擋灰塵的進入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對灰塵細菌等有黏附的作用,能形成鼻涕,對進入肺的空氣具有清潔作用;呼吸道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裡面流動的血液的溫度為攝氏37度左右,對吸入的空氣具有預熱作用。
所以呼吸道對空氣有很好的處理作用,使到達肺部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濕潤。
作為人體呼吸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肺,可以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肺部具有溫度、濕度調節及過濾空氣的作用。
肺主要由支氣管反複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構成,氣體進入肺泡內與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內的血液進行氣體交換。
吸入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進入毛細血管,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供給各器官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所需,而各器官組織產生的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則經過血液循環再運送到肺部,然後經呼吸道呼出體外。
呼吸系統幫助人體完成最關鍵的動作——呼吸。它肩負著過濾吸入的空氣,並保護肺部免受外來有害物質侵襲的重任。
吸入空氣這個看來十分簡單的動作,會給人體帶來很多危險。一個正常的人,一天差不多要吸入超過2000加侖的空氣,然而在這些空氣中大概有200億個外來物質微粒,其中包括灰塵、花粉、化學媒劑,還有能導致疾病的各種病毒和細菌。呼吸系統由呼吸道(鼻、喉、氣管和支氣管)和肺組成,每呼吸一下,呼吸系統的免疫功能都同時運作,以確保外來的有害物質不會到達肺部。
02 呼吸系統相關疾病及感染
人們一年四季都會遭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春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發時節。各種病毒、細菌繁殖活躍、感染力明顯增強。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常見有5種類型。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皰疹性咽頰炎、細菌性咽-扁桃體炎、咽結膜炎、通常急性發病。
容易產生的症狀有喉嚨乾癢或灼熱、打噴嚏、鼻塞、發燒、頭痛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
這些病毒平時可存在於人體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裡面,還有一小部分存在於外界空氣當中。
當人體受涼、淋雨、精神緊張、過度疲勞、休息不足等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禦功能降低時,原已存在於上呼吸道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便可迅速繁殖而引起發病。
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而且濫用抗病毒藥物可造成感冒病毒耐藥現象。
因此如無發燒、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無需使用,而免疫缺陷患者可再發病當下做使用。
另外20%~30%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細菌引起,包括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可以是直接感染或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人類對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當皮膚黏膜受創傷後,或機體免疫力降低時,才易引起感染。
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合理用藥、避免濫用抗生素。
春季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
疫情當前,關於這部分內容相信目前很多朋友都比較關心。
實際上很多傳染病的一些病毒病菌在春天都變得蠢蠢欲動起來。比如2003年SARS、2013年春季禽流感等,都是在春季。
包括目前大家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武漢肺炎)也是冬春季節開始,所以在這個季節,除了欣賞春花爛漫,也要做好防護措施,才能夠更好的享受生活。
即使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橫行,只要我們懂得相關知識,就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關於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區別:
普通感冒:一般指人在著涼,勞累等因素引起的以鼻咽部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主要是症狀是:鼻塞、流涕、打噴嚏、無明顯發燒、體力、食慾無明顯影響、無明顯頭痛、關節痛、身體不適等症狀,感冒的人一身上呼吸道症狀很重,但全身表現較輕,一般較沒有危險。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不僅是上呼吸道問題,還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
流感常在冬春季流行,有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
症狀:流感病人發病急、症狀嚴重、全身症狀多、會發燒,甚至在一兩天內體溫上升到39度以上,還有頭痛、肌肉乏力、食慾下降等症狀明顯。
對於老人、孩子、肥胖人士、孕婦或有基礎病的人群,流感可致使非常嚴重的重症肺炎,甚至導致死亡。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何症狀?
無症狀帶毒者:感染之後不發病,僅在呼吸道中檢測到病毒,所以要求已從疫情發生地回來的市民要主動報告並且自我隔離。
輕症狀者:僅有一點發燒、咳嗽畏寒、身體不適。
重症患者:前三五天為發燒咳嗽、逐漸無力,一周後病情逐漸加重,發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病人會出現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臟器損害等情況進一步加重的話可能需呼吸機支持或生命支持系統的支持,還有可能會導致死亡。
典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病情會有逐步加重的過程,到了第2週病情往往最為嚴重。
造成病毒感染的三個途徑:
直接傳播: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接觸直接吸入會導致感染;
氣溶膠傳播: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接觸傳播: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
注:飛沫是指直徑>5納米的含水顆粒,飛沫可以透過一定距離(一米)進入易感黏膜表面,由於飛沫顆粒較大,不會長期懸浮在空氣中,而呼吸飛沫的產生多為咳嗽、打噴嚏或說話。
隨著社會的發展,呼吸系統疾病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疾病,它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
因此預防呼吸系統疾病成了很多朋友關心的議題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採用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預防某些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03 呼吸系統疾病預防措施
1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者洗手乳,並用乾淨的水洗手,不要用髒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如打噴嚏要立刻洗手;
2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後要直接洗手,避免用手接觸眼睛或口;
3 增強免疫力,一定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避免過度疲勞;
4 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每天開窗通風數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5 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出門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
6 如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比如咳嗽流涕發燒,應在家休息並且儘早就醫。
留言列表